《道德经》第一章,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解读第一章其中“道”怎么理解

《老子》第一章 老子的认识论

宇宙万物有本体吗?为什么宇宙本体是这样的本体,而不是其他的本体,为什么这个本体就可以决定万物?我们通过老子论道的学说,以确定的方式做出解答的时候,我们已经蕴含了一个前提,老子为什么能够把握宇宙本体,而且他已经把握了宇宙本体。并且老子还知道这个宇宙本体与万物的关系,那就意味着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可知的,而且他已经认识了它,他还能够解释它。那么,中国古哲人的认识论的问题将如何解释?

老子所称谓的“道”是宇宙本体,也是社会和人生的本体。并且,“道”本然地存在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而这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就是宇宙万物必须遵从的行为规律,也是社会和人生必须遵从的行为规律。而且,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化学规律、生物规律、人类伦理及价值观,都要遵从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老子》一书,就是一部解释“道”的学问,也就是解释宇宙本体与宇宙本体行为规律的学说。也可以说,是解释“谁”创造了宇宙世界与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行为规律的学说。所以,《老子》一书,就是中国古哲人辩证法大师老子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现在我们就与古哲人老子的智慧心灵,进行交契、交流、感悟,来理解老子的智慧心灵与他所说的“玄”或“玄学”的本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 释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皆同。帛书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常”,帛书甲、乙本均作“恒”。

2、 无,名天地之始: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皆同。帛书本“天地”作“万物”。

3、 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帛书本皆同。

4、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皆同。帛书本作“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 欲以观其所徼也”。

5、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皆同。帛书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 道:是指“道之本”与“道之体”之合,或宇宙的“本与体”,即宇宙本体。

7、 名:是指想要明白,通明、明白的意思。

8、 无:是指宇宙“本与体”发生的精神属性的事。

9、 有:是指宇宙“本与体”发生的物质属性的事。

10、 道可道:意为“道”可以解释为“‘道之本’生化‘道之体’”的“道”。“道可道”中的“可”是合意,认为正确、是、对、可真是、正是的意思。

11、 非常道:意为人主观认为的道,或者是人格化的神所认为的道。

12、 名可名:意为想要明白是有认识方法的,或想要明白是有明白方法的。

13、 非常名:意为人主观或人格化的神所解释的道,或仅从现象界以“形而下”的认识方法是无法认识道。

14、 徼:现象界、终极的揭示。

15、 此两者:“无”和“有”此两者。

16、 玄:“无”和“有”互为共制同出的认识观或学问。

17、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玄之又玄的各门类众妙具体“有”的学问之门的学问。

语 译

“道”是可“道”的,“道”是可以表达出“它”的行为规律的;而且道的行为规律是客观的,非人为主观认为的行为规律之道。要想认识“道”是有认识方法的,仅从现象界以“形而下”的认识方法是无法认识道。

“无”是“形而上”的认识观,那么“形而上”的认识与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德之势的精神世界;“有”是“形而下”的认识观,那么“形而下”的认识与思辨,才能名万物之母之阴阳之生的物质世界。

所以,要常“无”,以“形而上”去认识道之本体的行为精神之奥妙;要常“有”,以“形而下”去把握道之本体的生化之物相。“无”和“有”此两者虽异名,但“无”和“有”互为共制同出的认识法则,称之为“玄”。“玄”的学问,就是“道”的学问,它是各门类众妙具体的学问之门的学问,即:哲学。

进而论之

老子云:道可道。

老子就用了三个字“道可道”,在给我们说:“道”是可道的,而且“道”本然地存在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主观的神或人来左右。这也就是说,人类认识主体要从宇宙物质世界与宇宙精神世界两个方面进行相统一的认识,才能把握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也就是认识、把握“道法自然的行为规律”之真理。而且是,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自然科学规律、社会科学规律、思维科学规律,都要遵从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如:人类认识主体在认识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过程中,某人率先发现了自然价值取向本然物质有放射性元素,并实验证明及公布发表说明,那么他就能获诺贝尔物理奖;也就是说,无论人类存在不存在,本然物质就存在放射性元素。所以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这可不是科技上的发明而能获得的。又如: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质量的关系 E=mc^2,不是爱因斯坦发明的,而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客观就存在能量、质量、光速三者的关系。

所以说,认识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过程中,需要“形而下”与“形而上”互为共制相通的认识观,以及辩证思维与思辨。

老子云:非常道。

老子就用了三个字“非常道”,在给我们说:道是可道的,但是,人们往往主观或通过人格化的神来解释“道”,以及主观认为的、符合自己合意目标的行为准则之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非常道”的意思。

如:主观宗教之神的创世观。又如:某国把自己取代英国,打败德、日、苏,都视作其普世价值观的胜利,而且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天定的命运”。然而,他们主观认为的“价值观”其本质是零和博弈的为己的价值观,殊不知最高的“道之德”之“和”的行为原则,才是人类共同的、最为普世的价值观。那么,人道中某些国家的政客自认为自己是“上帝”,自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天定的命运”,那一定不是道的行为规律,一定不是“自然的目的”,一定是“非常道”。

老子云:名可名。

老子就用了三个字“名可名”,在给我们说:要想认识“道”,是有认识方法的。“名可名”,前“名”的含义是:想认识、想明白;“可名”含义是:有认识方法、有明白方法。这就是说,老子针对前句中的“道可道”告诉人们,要想认识“道”是有认识上的方法。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

老子云:非常名。

老子就用了三个字“非常名”,在给我们说:人们不要仅仅采用“形而下”的方法论,来认识、解释“道”,解释“道”的行为规律,那是不完整的“认识论”,是无法名“道”的行为规律。这也就是说,人们仅仅采用“形而下”的方法论,是无法解释“自然的目的”,进而也就无法解释“人类的目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正因为无法解释“上帝”,无法解释“自然的目的”或“事物的最高原因”,使得他的哲学问题始终无法解释“人类的目的”。他的“道德律”最终还是要回到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两个“悬设”(上帝之性的行为与人之性的行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始终无法解释)。进而,使得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给信仰留下地盘”。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他认为人的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级(其中,理性又分消极的辩证论和积极的方法论)的认识活动,即将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之“有”的杂多,通过人的感性→大脑的图景规则思辨→理性分析获得知性范畴的“多”,作为“有”的思维与思辨。那么,康德哲学的知性先天原理(即,人的认知本性及思维的一般方式)只是对“现象”有效(即,人的器官对事物或现象的感受→大脑的图景规则思辨→理性分析获得知性范畴的“多”的思维方式 ),对超越现象的“上帝”之“本体”则无效(即人的器官无法感受到上帝),它严格地划分可知的“现象”和可思而不可知的“本体”的界限,这就决定了西方哲学注重知识的立场。这也使得西方哲学的知识立场的思维方式无法直接针对“上帝”这一超越现象的“本体”的对象进行反思。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话,是紧跟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话,进一步说,如何去“名”或解释“道”。老子称谓的“无”、“有”,在哲学范畴具有最为普遍性与最高的抽象性。针对认识论而言,老子称谓的“无”,就是“形而上”的认识方法,就是针对事物或现象的“知性范畴”的“多”→“自然共性图景”→“悟性”本体的“一”的辩证思维与思辨。而“有”就是“形而下”的认识方法,就是针对事物或现象杂多的“感性”→“事物图景”→“知性范畴”的“多”进行辩证思维与思辨。所以,老子在告诉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无”,只有“形而上”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气之势,才能知道天地之德之精神。同时,老子在告诉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有”,只有“形而下”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才能“名”万物之母之精之阴阳,才能知道万物之体之现象。

《老子》的第一章中“无”与“有”,有其如下蕴意:

一是,针对认识论而言:“无”与“有”,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认识观之关系。也就是,“形而下”是“形而上”的本体,“形而上”依存在“形而下”之中相统一的认识观。

二是,针对道之本体而言:“无”,就是道中的“气、始、德、势、形而上、无体,以及精神世界”;“有”,就是道中的“精、母、有体、有质、形而下、实体,以及物质世界”。而且,“无”与“有”的关系,在“道之本”生化“道之体”的活动中,“有”是“无”的本体,“无”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存在。

在哲学意义上,古哲人老子只用了三个字,“道”、“无”、“有”,就表达出宇宙之本与宇宙之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探寻、解释宇宙本体的认识观及方法论。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正是,老子采用最为精彩、最为智慧的语言之一,在表达 “无”与“有”之间的关系。

一、句子当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语译是:“无”是“形而上”的认识观,那么“形而上”的认识与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德之势的精神世界;“有”是“形而下”的认识观,那么“形而下”的认识与思辨,才能名万物之母之阴阳之生的物质世界。

二、句子当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语译是:“无之名”是“道之德”,那么“道之德”是天地之始之势;“有之名”是“道之精”,那么“道之精”是万物之母的阴阳者。

老子的这一辩证的名言,其内涵就已经真理性地涵盖着“有”是“无”的本体,“无”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存在这一辩证关系。而“有”与“无”这一辩证关系反映宇宙之道中,是无体宇宙物质基因的精与气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有体宇宙物质世界之“有”与精神世界之“无”之间的辩证关系。那么,根据本章的上下文的句义,还是当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行语译。

老子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是老子通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告诉我们如何进一步去认识“道”,或解释宇宙本体。

老子说,要常“无”;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超越现象的认识过程中,要有“形而上”的认识观。而且,是在知性已获得理性的范畴知识上进行“形而上”的思维与思辨,并理性的“损之又损”地梳理所获得的范畴知识,从中获取最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形成抽象到超越现象的概念运动,去领悟宇宙万物生化演变的行为精神之奥妙。

老子说,要常“有”;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现象界的思维过程中,要在“形而下”的认识中,通过感性到知性范畴的思维与思辨,以理性的分析并获得范畴之多的知识是“益”,从而去把握宇宙万物生化演变的物之现象。

老子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认识论中,“形而下之有”是“形而上之无”的本体;“形而上之无”依存在“形而下之有”之中。这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

“形而下”是“形而上”产生的基础,那么“形而下”就是“母”;即所谓“形而上”依存于“形而下”,并产生于“形而下”,没有“形而下”则不能产生“形而上”,“形而上”的产生有赖于“形而下”,故“形而下”的“亏”,则“形而上”就“弱”。

“形而上”是“形而下”认识升华的功能态,又是推动“形而下”发展的动力源泉,那么“形而上”就是“始”;即所谓“形而下”依存于“形而上”,又产生于“形而上”。这就是,在认识论中“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在认识论中“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没有谁正确谁不正确的问题,没有谁唯心谁唯物的截然分离。

老子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老子在进一步告诉我们,要常“无”、要常“有”,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要“形而上”与“形而下”,这就是“此两者”。并且说,“形而上”的认识观,与“形而下”的认识观,虽然这两种认识观的名称及认识方法不同,但同等的重要。而且,在认识过程中要“形而上”与“形而下”互为共制相通的辩证思维与思辨,这就是“同出而异名”。那么,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互为共制相通的辩证思维与思辨,同谓之“玄”。所以,老子称谓的“玄”或“玄学”,不是后人主观认为的“绝学”、“弃智”、“静观”、“玄览”、“玄同”、“玄思”等,说不清、道不明而非理性的神秘化之“玄”。

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在说:我们在现象界的世界里,无论学习哪门学问,此“玄”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学”,它是众妙的各门类具体的学问之门的学问,即“智慧之学”或“哲学”。也就是,老子在告诉我们,要领悟“形而上”之妙处,要体察“形而下”之现象。而且,要能认识、把握“形而上”与“形而下”互为共制相通的认识方法,这就是,你在看世界,解释世界的认识之门。那么,我形象地说,这就是你的心灵和老子的心灵之间的“玄”,形成“玄之又玄”的心灵智慧的思想共振的和玄之玄,使得你更好地在各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要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走极端。

中国古哲人辩证法大师开山鼻祖老子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老子》第一章,就用了5句话,而且每一句含义是前后相互贯通的,这也充分地展现出老子思想与智慧。老子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著作等身,而且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足以反映出老子针对认识论就有真知与灼见。

道的定义

根据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哲理本义,我采用当下哲学语言给出最高概括性、普遍性之道的定义:

“万物之本之一”生化“万物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中,“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

或者曰:

宇宙之道,是道中的“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即,道可道)

其中:宇宙之道,是指“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或自然的价值取向行为规律。

注:后人编译的《道德经》第一章里,不能简单地说“道不可言”或“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这样非哲理的玄说,给人们云里雾里的感觉。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 释

1、见天道: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帛书本和傅奕书本均作“知天下”,与河上公本、王弼本句义相同。

2、不见而名:帛书本“不见而明”。“名”与“明”古时通用,然今本作“名”对应《老子》第一章中的“名”。

3、不出户,知天下:意为道生化万物皆有道法自然的行为规律;天下虽大,若要想知道天下之所以为天下的道理,不须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之道理。

4、不窥牖,见天道:牖,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小窗子。此句意为道法自然的行为原则不是用两只眼睛就能看出来的,是通过心中的慧眼,不需看窗外,所进行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来发现道法自然的行为规律。

5、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句意为人仅仅通过自身的两只眼看天下,是不能识天下的;那么走得越远,看的越多,离道就越远反而头脑会被现象界所欺骗,其对道的真知就获得越少。

6、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意为体合道之行的圣人,不需远求道法自然的行为原则就可知道,不需要看天下就能说出自然的行为原则,不人为非理性地造作施为,就可与道法自然的行为原则相融合而理性地为之。

语 译

道生化万物皆有道法自然的行为规律;天下虽大,若要想知道天下之所以为天下的道理,不须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之道理。道法自然的行为原则不是用两只眼睛看,就能看出来的,而是通过心中的慧眼不需看窗外,所进行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来发现道法自然的行为规律。

人仅仅通过自身的两只眼,走得越远,看的越多,反而头脑会被现象界所欺骗,其对道的真知就获得的少。遵从“道之德行”的圣人,不需远求道法自然的行为原则就可知道,不需要看天下就能说出自然的行为原则就是“道之德”,不人为非理性地造作施为,就可与道法自然的行为原则相融合而理性地为之。

进而论之

当下有些人,是这样认为:老子提出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及“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神秘直觉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所谓的与道“玄同”的境界。这是一条神秘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使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

在这里我只能说,有上述观点的人,他没有真正系统地理解《老子》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没有真正与古哲人老子的智慧心灵,进行交契、交流、感悟,来理解、解释老子的智慧心灵与他所说“玄”的本意。而且,这些人只是以“形而下者”的认识观,在字面上、简单的、物象的、技术层面来理解《老子》。那么实际上,以“形而下者”的思维方式,怎能看懂“形而上者”老子所表达的智慧呢?“形而下者”只能看懂《老子》表达语句中字义之现象,而没有看懂《老子》表达语句中的智慧之奥妙,这就是,形成“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原因。

道家曰:“三眼能识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这就是在说,两只眼只能看现象、两只眼只能模仿、两只眼无法创新、两只眼只能在技术层面打转转。也就是说,只有狭义的、专业技术层面的认识观之眼,是无法认识大千世界。那么,第三只眼是什么?那就是古哲人所说的“天眼”、“慧眼”。用当下的话表达,就是具有智慧的认识观之眼(哲学的认识观与科学的认识观相统一)。而且,古哲人要用鞭子抽我们,要我们惊醒,要我们懂得“形而上者谓之道”,并且告诉我们懂得“形而上者谓之道”时,那么我们一定要懂得“形而下者谓之器”。因为,“形而下”是“形而上”的本体。形象地说,我们长着两只眼去看“专业层面的知识论”,那是不难的事,天下人都知道如何去学习。难就难在“智慧层面的认识观及思维与思辨”如何去学习。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才有条件使我们长出第三只“智慧的认识观之眼”,才能明白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统一,以及哲学应用与科学应用的统一。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第三只眼,不是人体上生理的长出第三只眼,要是人体上有生理的第三只眼,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怪物。

老子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在告诉我们,我们要长出第三只“天眼”、“慧眼”,我们才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就是,让我们知道,去把握“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认识上的方法与认识观,我们才有条件在认识上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可能。

老子云: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在说:我们只依赖我们所长出的两只眼,那么我们只能去“看天下”,不一定能“识天下”。“其知弥少”句子中的“知”不是知识的“知”,而是“真知”的意思。老子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走得越远仅仅靠两只眼看现象,弄不好还看错了,脑子会中毒的,反而得不到真知,得不到“形”的超越,以及在认识上的升华。如:当下的人,都能走得很远,与老子的时代相比,那是走遍世界在看世界,互联网更是如此。但是,不代表你走得越远、看的越多就有智慧,因为智慧不等于知识。有些人在互联网上走得越远、看的越多,反而头脑中了病毒。原因是看现象看多了,现象界的惯性在头脑里会被固化,在现象界的圈里就跳不出来,就会受到假现象的欺骗,脑子里的慧根会中病毒的。这在当下的21世纪,这样的人远远、远远地不在少数。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告诫我们了,而到了21世纪我们竟然都没有搞清楚老子所云“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意思。这不正是,我们走到了21世纪,我们已经走得很远,看了很多很多,反而没有静下来,好好地反思老子告诫我们实言的本意。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率先在世界上就解释了宇宙本体,解释了是“谁”创造了宇宙世界。并且,老子已经告诉后人“道可道;名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而无不为”等,这些实言之真理。这就是中国古哲人老子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老子让我们去深刻地去理解、去解释、去发挥、去实践、去创新。

老子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在告诉我们,让我们长出第三只“慧眼”,懂得“形”的超越与认识上的升华。这就是“形而下”不需要走得很远就能得知,我们可以在现象界中、在学校中、在书本中、在互联网中,就能学到。

那么,要懂得“形而上”的意义,不是靠走得远看得多就能领悟。实际上,老子让我们要认识到,通过“形而下”理性思维与思辨,去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来支撑“形而上”的理性思维与思辨。这才会出现超现象的抽象概念,才会有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才会进一步梳理出最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及思想对象的反思,这才可能“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这里的“牖”是房子内,室和堂之间有一个小窗子叫“牖”。老子所云的这句话,足以说明辩证法大师开山鼻祖老子的智慧。而这句话,在我说来,不正是体现老子智慧的表现嘛。老子不出户就知道是“谁”创造了宇宙世界。而且,老子知道要想见“天道”,不需要两只眼睛通过“牖”来看“天道”,看了也没用。就是当今的哈勃天文望远镜之眼,也看不到“天道”,也跳不出宇宙世界,只能围着地球转去看“天”的局部现象。所以,老子的认识形象,反映在老子用不着出户,用不着通过窗户看,就像老子所言,甚至连“牖”都用不着看,就能见“天道”。这就是老子的第三只智慧之眼在户内见“天道”,这就是老子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本事,这就是老子身在地球,而能跳出宇宙世界,回过头看宇宙世界的第三只智慧之眼的本事,而且是在公元前6世纪那个时代就有此本事。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老子的智慧,充分地反映在“道”的学说中,并且老子的“道”,可以作为哲学规定,确定为关于宇宙本体和最高原因的学说。进而,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的论“道”之学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中国古哲人老子认识到“阴阳原则”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老子揭示了宇宙万物生化演变具有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这就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自然,就是“自然的计划”生“自然的目的”。“自然的计划”是“道之性”,是阴阳之性,也就是宇宙本体存在阴阳之性;“自然的目的”是“道之生”,是“阴阳原则之行”之生,也就是宇宙本体按照“阴阳原则”的行为生化万物。

老子的认识论,其它章节的论述,参看《老子的智慧之学》一书。

按照老子书中的声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讲的道理通俗易懂,非常易于施行,但天下人却故意不想搞明白,也不想去施行),我们只要遵循老子的逻辑主线去通读《道德经》,我们会发现,老子的书,真的明白易懂,若从当时科普的角度去解读,会有许多惊奇的发现,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信的话,我们试着再读一遍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若想像一下老子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导师,是在为我们科普当时的时空知识,我们只要把"道",替换为"宇宙时空"或"时空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来理解,老子第一章,在今天的语境下,大概表达了如下意思:

道在此特指宇宙时空,而非常规概念,道的词义,不再代表日常意义的道。

无,所定义的是天地的启始,有,所定义的是万物的生成。

因此常无,是对时间之前的推演,常有,则是对空间之内的推论。

(无与常无,有与常有)这两组概念说的都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看似玄奥难解,玄之又玄,却是通往所有奥秘的关键之门。

也许有人会说,不会吧,不会简单得如此吓人吧!

真的就是简单得如此吓人!不信的话,你按此方法将《道德经》通篇再读一遍,你会发现,答案就是如此的简单。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410.html

(0)
上一篇 2022-12-09 16:42
下一篇 2022-12-09 16:52

相关推荐

  • 怎么做批判话语分析(批判话语分析)

    要解答,有很大的难度,而且解答了之后,会有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认为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属于批评学、阐释学领域的问题,没有文艺学、语言学和传播学硕士学历的人,是很…

  • 有什么搞笑的短文没有句子也行

      1.玉树临风——一个玉树临风的人刚才发了一条短信。    2.恳求——爸爸说妈妈炖的排骨啃求不动!    3.一…便…——哥哥一吃完饭,就大便。    4.如果…就——我知道水…

  • 查尔斯.巴克利

    那些错过了巴克利巅峰的球迷应该会感到后悔(很可惜我也算一个),因为以后的NBA,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和他类似的球员了。巴克利的官方身高是198,但实际上,我们看到他比乔丹还要矮。所以我…

  • 为什么要听歌

    经常听歌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很有好处的: 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好的音乐可以纾解压力,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 音乐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纾解忧郁苦闷的心情,甚至…

  • 井柏然后来的我们演技

    《后来的我们》你错过了林见清,不能再错过井柏然了 “后来”这个词,到了现在的年龄,才能懂。因为现在才发现很多刻骨铭心和遗憾都是十年甚至更早之前了。今天的影评就不剧透了,从一个人物展…

  • 北大学霸都是怎样考上北大的呢

    本人表弟是2004年上的北京大学,我从小跟他玩到大,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我表弟的妈妈是我三姨,一个很普通的的家庭妇女,父亲也是企业职工,所以说表弟上北大和家庭因素不大,主要还是靠后…

  • 你听过的最装b的台词是哪一句(你听过的最装b的台词)

    本人横行装逼界多年,见过了许多大场面,得出了一下心得,装逼也分三种境界,各位且听我慢慢道来! 三等装逼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自己觉得自己很牛逼; 二等装逼是从别人嘴里直接了当说出来…

  • 诛仙陆雪琪和张小凡结婚,诛仙里张小凡爱过碧瑶吗

    爱而不得是白月光,爱而失去是朱砂痣,那么,爱而相守是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张小凡的白月光是田灵儿,他的朱砂痣是碧瑶,陆雪琪则是他的爱人。为何张小凡要娶陆雪琪? 01患难见真…

  • 如何评价《如懿传》中的如懿传

    总是看到有人在微博上质问:为何如懿落得如此下场? 情窦初开时,如懿和皇上都见过爱情最初的美好模样,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那个时候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懿也不是言必称臣的嫔妃。 可…

  • 莫言《红高粱家族》经典语录欣赏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