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谈王维小诗《画》中的禅意
王维有“诗佛”甚至有“诗魔”之称,所以他的许多诗中蕴含禅意。像这首诗题为《画》的四句诗,禅味就很浓。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必背古诗词,哪来的禅意呢?
何为禅意?
禅意本是佛教术语。出自(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原诗是: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全诗紧扣题目,层层推进,突出主题。
诗题为“寻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由此而发,首联两句写自己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白云依静渚”:近看“芳草闭闲门”,言下之意是“寻”到了隐士居处,但隐士却不在;颈联看雨后松色,寻山中水源,别有情趣;尾联写面对溪中花影似乎感悟出了禅意,见到常道士时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特意上山来寻求隐士,一定是心中有什么难解之结,但经过了一个寻找的过程,经历了许多,看到了许多,听到了许多,于是面对溪中花影,内心的疑虑或烦忧业已化为乌有,心灵得到了放空,从而悟出了禅意。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禅意就是指清空安宁的心。
我认为:禅意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这种境界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把一切都看得透、把一切都看淡,把一切都看轻,更重要的是,能够辩证地、相对地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才能领会禅意,才能达到禅意的人生。
王维的《画》,可以说一是首老少皆宜的诗,少儿读其中的趣味,成人可以读其中的禅意。而真正能读懂诗中的禅意的,需要我们有一颗清空宁静的心灵,需要我们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也许我们能从有中看到无,从繁中看到间;反之亦然。
诗人王维面对的是一幅美妙的山水花鸟画作,但是王维赏山赏水,赏花赏鸟,远山含笑,近水有声,花开四季,鸟儿依人。说明诗人怀有一颗静谧之心,静下心来,细品诗句,让诗的境界进入我们心中,让画的梦进入我们梦境,诗的美,在画中,也在心中。
正如我们面对这个世界,以浮躁之心观之,万物皆无声色;以静默之心赏之,万物声色灵动。
同样,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抓住诗中简单的词语来深入地思考,可以从简单中发现复杂,从简单中悟出丰富。
比如“远看”和“近听”。
作者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要跑到远处去看山,走到近处来听水呢?是不是画中之山,到远处看才有颜色,近处看就没有颜色了呢?显然不是。
这里的“远看山有色”其实就是远山有色。诗中之山,虽在眼前画中,却层次井然,山色分明,给人悠远的空间感,或者称作纵深感、立体感,让人从画中感受到静静远山清秀俊朗的色彩。
同样,“近听水无声”之“近听”,不仅仅是走到近处倾听的意思,画中之水,自然无声。但是画中之水,潺潺流动,栩栩如生,令人从无声的画中感受流动之美,似乎听到了流水之声,不由自主地凑上前去,仔细聆听。
这样思考,我们就可以发现,简单地“远看”和“近听”两个词语,却有丰富的内涵,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形象性,也突出了诗人语言表现力的高超。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远看有色,不是因为山色鲜艳,而是因为画中之色若有若无,而山本有色;近听无声,不是画作无声,而是面逼真,看似有声。
静下心来看世界,可以发现,世间万物,变和常,有和无,都是相对的,相互转换的。
还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开悟,大彻大悟后,放空一切杂念,尊重万物的本来。
这也许就是禅意吧。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juzi/2278.html